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内科护理
1、病因和发病机制
国内以胆道疾病最为容易见到,海外除胆石症外,很多饮酒是主要病因。
(一)胆道疾病
其中以胆石症最为容易见到。
(二)胰管梗阻
(三)十二指肠*邻近部位的病变
(四)酗酒和暴饮暴食
可刺激胰腺很多分泌,引起十二指肠*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。当剧烈呕吐时,十二指肠内重压骤增,致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胰管,引起急性胰腺炎。
2、临床表现
临床多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,症状相对较轻;
出血坏死型少见,但较紧急,常伴休克及多种并发症,病死率高。
(一)症状
1.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,多在暴饮暴食、高脂餐及饮酒后忽然发生。
性质:疼痛轻重程度不一,呈持续性,阵发性加剧;
部位:腹痛常坐落于上腹中部,亦可偏左或偏右,向腰后背呈带状放射;
体位:弯腰或上身前倾体位可减轻;
时间:水肿型患者3~5天后疼痛缓解。出血坏死型者病情飞速发展,腹痛持续时间长,可为全腹痛。
2.恶心、呕吐与腹胀剧烈呕吐者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液体,呕吐后腹痛不减轻,出血坏死型者常有明显腹胀或麻痹性肠梗阻。
3.发热多为中度发热,一般持续3~5天,如超越39℃持续不退,常提示有并发症的可能。
4.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脱水,呕吐频繁者可出现代谢性碱中毒。代谢性酸中毒,低钾、低镁、低钙血症(手足搐搦)。
5.休克容易见到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。
(二)体征
1.急性水肿型:仅有上腹部轻度压痛等。
2.出血坏死型
并发腹膜炎时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,腹肌紧张,肠麻痹时腹部膨隆,肠鸣音减弱或消失。
(三)并发症
出血坏死型者病后数天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、消化道出血、败血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,病死率非常高。
3、有关检查
(一)血象
血白细胞计数升高,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。
(二)淀粉酶测定
急性胰腺炎时,血清和尿淀粉酶常明显升高。
4、治疗要素
治疗以解痉止痛、抑制胰液分泌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为原则。
(一)抑制或降低胰液分泌
1.禁食及胃肠减压:可降低胃酸与食物刺激胰液分泌,减轻呕吐与腹胀。
2.药物治疗
(1)H2受体拮抗剂:如西咪替丁、雷尼替丁等,可降低胃酸分泌,从而降低对胰腺分泌的刺激。
(2)抗胆碱能药:可抑制胃肠分泌,从而降低胃酸分泌。常用阿托品或654—2肌注。有肠麻痹、紧急腹胀者不适合用抗胆碱能药。
(3)成长抑素类药物:如施他宁等,常用于重症胰腺炎。
(二)解痉镇痛
阿托品或654-2肌注,天天2~3次。疼痛剧烈者可用度冷丁50~100mg肌内注射。禁用吗啡,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,加重疼痛。
(三)抗生素应用
(四)抗休克治疗
输全血、血浆、白蛋白或血浆代用品,补充血容量。
(五)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
5、护理问题
1.疼痛腹痛与急性胰腺炎所致的胰腺组织水肿有关。
2.潜在并发症休克、急性腹膜炎、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。
3.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禁食、呕吐、胰腺的急性出血有关。
6、护理手段
(一)一般护理
1.休息与体位
绝对卧床休息,如弯腰、屈膝侧卧,鼓励患者翻身,因剧痛在床上辗转反侧者,要预防坠床。
2.饮食护理
1)急性期禁食、禁饮1~3天,禁食时不可以饮水;
2)天天应静脉补液;
3)腹痛和呕吐症状基本消失后可给予少量低糖流质食物,忌油脂;
4)将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,但忌高脂肪,预防复发。
(二)病情察看
严密察看患者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及神志变化,血压降低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时,要准时报告大夫并积极配合大夫采取抢救手段。
(三)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抢救配合
7、健康教育
应向病人及家属解说本病主要诱发原因,如防止酗酒、暴饮暴食,多食低脂、无刺激的食物等,以防本病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