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要素
(一)概念
因为体内贮存铁缺少,血红蛋白合成不足,红细胞生成遭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、低色素性贫血。
(二)病因和发病机制
1.需要增加而摄入不足
2.铁吸收不好的
3.损失铁过多
(三)临床表现
1.一般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、疲乏无力、头晕、耳鸣、心悸气短、紧急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。
2.组织缺铁的表现舌炎、口角炎及胃炎,表现为医学教育网原创舌*萎缩、舌痛、舌质淡而光滑,口角皲裂,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少等。神经、精神系统表现为易激动、烦躁、开心、头痛,少数病人有异食癖。
3.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外常表现为皮肤干燥、皱缩,毛发干枯易掉落,指(趾)甲变平,指甲条纹隆起,紧急呈“反甲”、薄脆易裂。
(四)有关检查
1.血象——为小细胞、低色素性贫血,血红蛋白减少,红细胞体积较小且大小不一,中心淡染区扩大。白细胞、血小板均正常。
2.骨髓象——骨髓中度增生,骨髓铁染色可反映体内贮存铁状况,缺铁性贫血常表现骨髓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,幼红细胞内含铁颗粒降低或消失。
3.其他——血清铁减少,总铁结合力多,血清铁蛋白检查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状况,能作为缺铁依据。
(五)诊断要素
依据病史、症状体征、有关检查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,血清铁及铁蛋白减少,总铁结合力增加,骨髓细胞铁染色阴性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。
(六)治疗要素
1.去除病因
2.补充铁剂
(七)护理问题
1.活动无耐力——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。
2.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——与体内铁不足有关。
3.有受伤的危险——与紧急贫血有关。
4.常识缺少——缺少缺铁性贫血预防常识。
(八)护理手段
1.病情察看
2.限制活动
3.饮食护理
4.药物护理
(九)健康教育
1.拓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卫生宣教,对幼儿强调改进喂养办法,应准时增加辅食。妊娠期、哺乳期妇女除食用含铁多的食物外,还可每天服少量硫酸亚铁0.2g.
2.向病人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要紧意义,以提升自我保健意识。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不是能根治,若能根治,则贫血可彻底治愈。